2017年8月,韩莽受总局党委选派来到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担任驻村扶贫干部。先后任漾濞县顺濞镇顺濞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富恒乡党委委员、副书记,长寿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交城骏枣落户漾濞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顺濞镇顺濞村地处云贵高原,是漾濞县18个贫困村之一。韩莽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一头扎到村民中,走访了11个村民小组、24个自然村,和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促膝谈心,掌握了顺濞村的自然条件、村民基本情况、贫困户生活状况。详细调研后,韩莽和村“两委”班子作出“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种植产业,打造美丽宜居百果旅行新农村,实现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定。
山西交城是著名的骏枣之乡,韩莽长期生活在那里,对骏枣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在认真分析比较云贵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日照、温差、气候等自然条件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韩莽的脑海中萌生:把骏枣移植到顺濞村。
想法成熟后他立即付诸行动。2018年4月,韩莽赶回山西交城老家,从家中取了一万元,在交城优选了10亩地的骏枣树苗,他与枣树苗一起启程,返回顺濞村,和村民一起把骏枣苗栽到不同海拔的山坡上。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韩莽带领村民悉心照料下,骏枣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2019年10月,即将完成扶贫工作前的韩莽,再次走进试验田,看到全部挂果、迎风摇曳、颗粒饱满的骏枣林,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吃上一颗更是甜到心里。
韩莽用心血和汗水为顺濞村蹚出了一条致富路,受到村民的高度赞誉,也让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好多村民看到红枣挂果,受到韩莽致富思路的启发,在自家地里种植了香橼、芒果、芭蕉、柑橘,这两年顺濞村的水果产业已初具规模,既为村民增收开拓了通途,又为打造美丽宜居百果旅行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靠建筑项目引领扶贫
韩莽在扶贫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要使扶贫工作可持续,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永久脱贫,就必须建立适合村情民情的扶贫项目,打造扶贫产业,实现项目扶贫,持久扶贫。
韩莽和村干部统一了思想认识,抓住总局加大顺濞县长寿村扶贫资金帮扶投入的契机,制定《魔芋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和马铃薯种植项目实施方案》,从振兴集体经济着眼,从打造脱贫产业项目着手,用好总局帮扶的180万元扶贫资金,壮大村级经济,补齐产业单一的短板,带动农户增加收入。
为此,他们创建了“漾濞彝族自治县长寿村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牵头,村主任为合作社负责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总局出资的两个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建起魔芋生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种植基地。目前,魔芋种植面积100亩,马铃薯种植面积200亩,当年2019年就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
为搞好魔芋种植,韩莽还组织“魔芋种植栽培现场培训会”,聘请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进行现场教学,把魔芋种植技术普及到所有农户。此后,从土地流转到翻耕,从种苗采购到下种、施肥,从除草喷药到果实成熟销售,韩莽每一个环节都提前考虑、认真参与,确保了魔芋种植项目成功实施,使脱贫攻坚蓝图变为壮大集体经济的硕果。
让贫困户脱贫之路更敞亮
“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韩莽把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牢记于心,化作实际行动,他坚持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要“从家业上帮,从根子上扶”的具体做法,收到了实效。
茶灯亮家是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也是韩莽“挂包帮”的结对帮扶贫困户。茶灯亮右肾被切除,还患有肺结核,妻子和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在家务农,二儿子读高中。
结对帮扶初期,韩莽对茶灯亮家的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制定了“茶家脱贫计划”,利用国家护理、教育扶贫政策,初步解决了茶灯亮和大儿子的保健品费以及二儿子的教育费用问题;借助当地政府住房质量巩固提升帮扶政策,帮助茶灯亮家盖了新房,韩莽个人出资帮其购买了部分家具和生活用品,解决了住房问题;引导说服茶灯亮妻子和大儿子种植烤烟、核桃、玉米,养殖了6头生态猪,家庭收入有了基本保障;利用茶灯亮还有劳动能力的条件,韩莽多次到高速公路服务区求助沟通,帮助他在服务区找到卫生清洁工作,家庭收入进一步稳定。2019年,茶灯亮的二儿子考上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校,家庭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
韩莽帮助茶灯亮一家脱贫的事例,成为顺濞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
倾力传承彝族文化
文化遗产是瑰宝,要传承,要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韩莽在扶贫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彝族文化要从学生抓起。韩莽记得在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调研时指出,“注重乡土味道和民族风情”;2016年8月,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考察时强调,“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他认为,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自己应该带头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
在长寿村扶贫期间,韩莽住在村委会,村委会距村完小较近,他经常到学校参观走访,在与老师和同学聊天过程中发现,完小学生大部分是彝族孩子,会说彝族话,却不会写彝族文字,就连学校的老师也没有会写彝族文字,这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
彝族是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像长寿完小这样的状况发展下去,彝族文字就会慢慢消失。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彝族文字得以传承?扶贫干部的责任感激发了韩莽保护彝族文化文字的想法。为此,他先找小学校长,讲明自己的想法,提出开设兴趣课堂传承彝族文化文字的建议,又与老师们交流保护传承彝族文字的途径和方法。韩莽的建议得到了校长的认可,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学校把这个保护传承项目列入教学计划。
为了传承彝族文字,韩莽又多次跑到县文化馆、彝族学会求助,他的想法和建议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县彝族学会的彝族文化学者到兴趣课堂给彝族孩子讲授彝族文化,在漾濞县率先启动了保护彝族文字的实践活动。
两年的扶贫实践和基层锻炼,韩莽的付出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4月,漾濞县成功脱贫摘帽。2019年度,韩莽所驻村党总支荣获大理州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同时获得县乡两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韩莽个人也获得漾濞县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优秀的殊荣。